【文獻分享】醫(yī)用紅外熱成像技術在中醫(yī)辨證中的應用概述
【文獻分享】醫(yī)用紅外熱成像技術在中醫(yī)辨證中的應用概述
張慧(西安外事學院)
摘要:醫(yī)用紅外熱成像技術在中醫(yī)臨床辨證方面具有強大的應用潛能,具體體現在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六經辨證及證素辨證等方面,但目前的研究良莠不齊,仍存在以下問題:(1)紅外熱像儀操作規(guī)范性、圖像分析方法、系統(tǒng)參數等尚無統(tǒng)一標準,且缺乏圖譜和數據庫;(2)醫(yī)用紅外熱成像技術在中醫(yī)辨證中的研究多集中在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方面,而經絡辨證、六經辨證、證素辨證等方面的研究甚少,且基于紅外熱成像技術的中醫(yī)辨證研究都是以鑒別要點的某一物理參數進行測量比對,缺乏多參量信息群研究;(3)目前的研究都以小樣本量進行測量,缺乏大樣本、多中心的系統(tǒng)化臨床研究。今后,應增加樣本量,統(tǒng)一各項標準,拓寬研究深度,創(chuàng)新和完善研究方案,提高研究結果的準確性,以期闡明醫(yī)用紅外熱成像技術在中醫(yī)辨證中應用的作用機理,加強中醫(yī)藥可視化、可量化及客觀化,促進中醫(yī)藥現代化發(fā)展。
關鍵詞:醫(yī)用紅外熱成像技術;中醫(yī)辨證;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六經辨證;證素辨證
醫(yī)用紅外熱成像技術是一種通過采集人體紅外輻射,轉化為溫度分布場,分析人體生理病理變化的功能學影像技術,其特性與X-ray、CT、MRI、B超等傳統(tǒng)的形態(tài)學影像方法有著顯著區(qū)別。自然界中,溫度高于絕對零度(-273.15℃)的物體都會發(fā)出紅外輻射。人體干燥皮膚的紅外輻射率為0.98,近似為黑體,并不斷向周圍空間輻射。人體紅外輻射與能量代謝、體熱平衡及體溫調節(jié)有密切聯系。人是恒溫動物,皮膚為最主要的散熱器官,在溫度略低于體溫的環(huán)境中,選用8~14μm波長的遠紅外探測儀,通過遙感技術采集人體紅外輻射信號轉化為電信號,經模數轉換為數字信號,在計算機轉化后形成偽彩色溫度分布場,就形成了具有可視性和可定量性的紅外熱像圖像。紅外熱像圖以不同的顏色顯示人體的熱勢熱態(tài),反映機體的能量代謝情況。1934年,Hardy描述了人體紅外輻射的生理作用,將紅外熱成像技術首次運用于臨床醫(yī)學,確立了該技術為檢測人體溫度的診斷方法。目前,醫(yī)用紅外熱成像技術被運用于多學科研究:(1)紅外熱成像技術可應用于肌肉骨骼損傷診斷、鑒別骨折和扭傷及骨折手術術中(2)檢測鉆孔過程中骨頭和鉆頭溫度的變化,防止骨組織發(fā)生熱壞死;(3)紅外熱成像技術可應用于膝骨性關節(jié)炎、腰椎間盤突出癥、頸椎病、痛風等療效的評估;(4)通過面部紅外熱成像技術研究兒童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急性期面部腧穴體表溫度動態(tài)變化;(5)通過面部紅外熱成像技術研究情緒、認知的神經心理學中的主觀體驗的軀體標記;(6)通過面部紅外熱成像技術研究心率變異性參數,評估心臟病和心理生理狀況的改變。此外,紅外熱成像技術也可應用于乳腺癌的檢測篩查,腫瘤患者放療期間皮炎等級、嚴重程度的監(jiān)測、評估,神經病理性疼痛評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診斷和分型等。
紅外熱成像技術作為一種醫(yī)學功能學技術,與中醫(yī)“整體觀”“八綱”等相關理論高度契合。中醫(yī)理論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重視人與自然的整體性,也重視自身五臟六腑精氣神的整體性,紅外熱成像所采集的熱像圖就是人體自身整體代謝后于體表呈現的溫度反應,是“人體健康預報云圖”,符合中醫(yī)整體化的辨證思想。若人體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和,則圖像局部可呈現涼偏離或熱偏離。紅外熱成像儀作為中醫(yī)可視化工具,獲得的是人體動態(tài)的紅外熱像信息,表現的是寒熱,反映的是功能,突出的是整體,使中醫(yī)診斷實現客觀化、數字化、可視化,紅外熱成像技術被用于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輔助診斷、辨證、療效評估、經絡研究及中醫(yī)體質研究等。
中醫(yī)辨證論治是決定臨床療效的關鍵,辨證即辨識疾病階段性或不同類型的本質,揭示病變的機理與發(fā)展趨勢。中醫(yī)學辨證論治歷經千載,形成了多種辨證方法,如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六經辨證等傳統(tǒng)辨證體系,無不以辨病因、病性、病位為要?,F代醫(yī)家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證素辨證、五辨模式、微觀指標辨證、方證辨證、中醫(yī)膜原辨證、皮損辨證等辨證模式。運用紅外熱成像技術探索人體各區(qū)域熱勢熱態(tài)與中醫(yī)辨證要素的相關性,符合司外揣內、見微知著、以常衡變的中醫(yī)診斷基本原理,可以為中醫(yī)辨證提供客觀化、可視化依據。
2.1 紅外熱成像技術在八綱辨證中的應用
八綱即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個方面,八綱辨證是以八綱為基礎形成的綱領性中醫(yī)辨證體系,常與其他辨證方法結合為用。紅外熱成像技術尤以八綱中“寒、熱、虛、實”四綱作為鑒別要素。董繼鵬運用紅外熱成像技術對平和質人群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患者分別進行臟腑熱秩序測定,結果表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患者熱秩序紊亂,該研究為紅外成像技術對于寒、熱、虛、實的辨證提供了思路。賴錦泉通過分析腰椎間盤突出癥寒熱證的紅外熱值參量的差異發(fā)現,寒證組、熱證組、對照組受試者腰骶部、神經支配區(qū)域溫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寒證組、熱證組在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紅外熱像圖中熱勢熱態(tài)無明顯差異,需要加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孫遠遠等研究表明,陽虛質、陰虛質人群紅外熱像圖各有特點,陽虛質、陰虛質人群額部和鼻鄂部的紅外熱值與健康組存在差異性,陽虛質鼻鄂部熱值低于陰虛質者;陰虛質手心部位、手背部腧穴熱值明顯高于陽虛質、平和質,尤以右手拇指端、無名指端、小指端差異性最明顯。黃詩雅等分析嶺南健康女性正常組與上熱證組、下寒證組、上熱下寒組局部區(qū)域、經脈、穴位的紅外熱值的寒熱參量差異,結果表明,各組人群寒熱狀態(tài)的區(qū)域熱值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提示紅外熱成像技術能輔助判斷機體寒熱狀態(tài)。但目前缺乏與已病患者的對照研究,需要增加對照研究、加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周婭妮等通過對陽虛質人群紅外皮溫和熱值進行研究,建立了陽虛質紅外熱成像數學量化模型,并結合《中醫(yī)體質判定量表》再驗證,結果顯示,兩種方法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紅外熱態(tài)圖能客觀、可視化地反映陽虛質體質特征。以上研究表明,紅外熱成像技術有助于判斷機體的寒熱虛實變化,以實現中醫(yī)寒熱虛實辨證要素的客觀化診斷。
2.2 紅外熱成像技術在臟腑辨證中的應用
臟腑辨證是以臟腑生理、病理特點為綱領,以整體觀念為指導的辨證方法,是中醫(yī)辨證的核心。李凡凡研究發(fā)現,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腎陽虛證、腎陰虛證、肝腎陰虛證、心腎不交證等4種證型的紅外熱像圖既有關聯性,又有差異性,4種證型患者的紅外熱像圖中三焦、任脈、胸膺、虛里、左右脅熱值均高于健康組;督脈熱值低于健康組。不同證型的紅外熱像圖各具特異性,腎陰虛證患者中焦、胸膺、右脅熱值均高于其他證型;心腎不交證患者上焦、虛里較其他證型呈熱偏離;腎陰虛證督脈呈熱偏離;腎陽虛證脈熱、大腹均呈涼偏離,提示圍絕經期綜合征紅外熱像特征與該病存在一定的關系,可用于疾病的輔助診斷。趙鐵葆等通過對胃脘痛脾胃虛寒證組與濕熱證組、正常組人群的紅外熱值參量進行比較發(fā)現,虛寒組胃脘部、中脘穴的絕對溫度均顯著低于濕熱證組、正常組(P<0.05),大腹部絕對溫度僅與濕熱證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對溫度比較,虛寒組胃脘-軀干熱差值、中脘穴-軀干熱差值均顯著低于濕熱組、正常組(P<0.05),虛寒組大腹-軀干熱差值、足三里穴-軀干熱差值顯著低于濕熱組(P<0.05)。以上結果表明,胃脘痛脾胃虛寒證患者的胃脘部、中脘穴呈涼偏離特性,為臟腑病位辨證提供客觀依據。馮曉嵐]研究發(fā)現,多囊卵巢綜合征的4種證型紅外熱像圖比較具有差異性,肝氣郁結證軀干熱值最高,腎氣虛弱證者最低;痰濕阻滯證、肝腎陰虛證面部、手掌呈高熱偏離,而痰濕阻滯證中焦呈涼偏離;肝氣郁結證上焦、中焦呈熱偏離,面部與手掌熱值差距大;腎氣虛弱證呈等溫差熱勢。結果表明,紅外熱成像技術能客觀反映不同證型的臟腑病位和寒熱虛實等病性。牟雷等通過對慢性失眠者心脾兩虛證與健康受試者的紅外熱值參量進行研究發(fā)現,心脾兩虛證患者督脈、上中焦、胸膺、虛里、胃脘、大腹等臟腑體表區(qū)域熱值均降低(P<0.05),提示心脾兩虛證者脾胃功能失職,運納失常,生化無源,為慢性失眠心脾兩虛證的臨床辨證提供客觀化依據。綜上,紅外熱成像技術可反映臟腑功能的變化,為中醫(yī)臟腑辨證提供可視化、量化的客觀依據。
2.3 紅外熱成像技術在經絡辨證中的應用
經絡是人體聯系內外,溝通上下的獨特系統(tǒng),經絡辨證就是運用經絡理論判斷病證所屬經脈、臟腑及其病因病機和病性的辨證方法。張肖基于經絡理論探討肌萎縮側索硬化癥患者體表紅外熱像圖溫度分布特征,結果表明,觀察組肺經、大腸經、脾經、膀胱經(雙側)及督脈的平均溫度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雙下肢前側,即足陽明胃經所過區(qū)域與對照組無明顯差別,即陽明經所過的體表溫度尚處于代償狀態(tài),為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的辨證提供客觀依據。謝潔如研究發(fā)現,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爛性胃炎患者任督二脈和肝經、脾經、胃經特定穴的濕度高于健康對照組,表明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爛性胃炎患者經穴紅外熱像圖特征與該病具有相關性,有助于疾病的診斷。周向東等對肺結核患者肺經與特定穴的紅外溫度進行比較,發(fā)現肺結核患者肺經體表經脈和腧穴呈熱偏離,太淵、魚際呈明顯熱偏離變化,且具有特異性,提示肺結核患者腧穴特異性,紅外熱成像技術可為疾病辨證提供客觀依據。唐宜春等探究失眠患者相關經脈腧穴的紅外熱像圖特征,結果表明,失眠患者督脈、膀胱經的頸背部腧穴呈涼偏離,脾經腧穴熱勢變化不明顯,陰蹺脈腿部腧穴呈涼偏離,陽蹺脈頭部腧穴呈熱偏離,體現了失眠的病機,為臨床治療提供研究思路。劉宏等研究發(fā)現,男男性行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十二經原穴紅外熱值高于正常組,且治療后熱勢升高,左側京骨、雙側太白、太溪有明顯熱勢熱態(tài)變化,能有效反映艾滋病病毒感染病機變化,表明十二原穴能客觀反映病機,為經穴的特敏性提供客觀依據。劉玉婷等基于經穴-臟腑相關理論對比原發(fā)性肝癌肝動脈化療栓塞術患者與健康人群的肝經與心包經紅外熱值,結果顯示,肝經術前太沖、蠡溝穴呈現熱偏離(P<0.05),太沖、肝俞二穴右側呈熱偏離(P<0.05),表明肝經特定穴能反映原發(fā)性肝癌的病理變化,協(xié)助早期診斷。紅外熱成像技術可以反映經絡、腧穴的熱勢熱態(tài),為經絡辨證提供客觀、量化指標,豐富經絡辨證理論。
2.4 紅外熱成像技術在六經辨證中的應用
六經辨證是集臟腑、經絡為一體,以三陰三陽為綱領的辨證方法。謝勝等基于時位辨證的六經辨證論點,將氣運與六經開闔樞機相結合,通過對特征性經絡的紅外熱圖進行分析,構建三陰三陽開闔樞機紅外熱像圖模型,對臨床六經辨證論治具有客觀的指導作用。趙吉超等通過對六經理論進行探究發(fā)現,太陰虛寒證患者中焦、脾俞、食竇、血海、神闕、章門、臍周等區(qū)域的紅外熱值呈涼偏離。周曉玲等通過紅外熱成像技術探討厥陰病患者胸腹、四肢部位的熱勢熱態(tài)特征,結果表明,寒厥血虛者,督脈斷續(xù)彌散,下腹部、四肢呈涼偏離;熱厥陽明有熱者,腹部、督脈呈熱偏離,四肢呈涼偏離。氣厥少陽樞機不利者,四肢呈涼偏離,胸脅腹部呈熱偏離。厥陰病寒熱錯雜證,寒極陽氣郁結者胸脅呈熱偏離,腹部、四肢呈涼偏離;陽虛者胸脅呈熱偏離,腹部腎區(qū)、四肢呈涼偏離,督脈斷續(xù)不均勻。周婭妮等基于《傷寒論》六經辨證理論,通過對六經體質紅外熱像特征研究,為六經辨病和經方應用提供客觀依據。張丹璇等運用數模理論探究厥陰寒厥證紅外熱勢熱態(tài),研究表明患者手掌、腳面與腋窩熱值關聯性較高,與寒厥證“手足厥冷”的理論高度契合,并建立準確率較高的紅外診斷模型用于預測診斷。由上可知,紅外熱成像技術輔助六經辨證具有可行性,為六經辨證提供參考依據,指導臨床論治。
2.5 紅外熱成像技術在證素辨證中的應用
證素即證候要素,作為辨證過程中最小的單元,分為病位證素和病因病性證素,通過判斷證素挖掘疾病當前階段的病理本質。不同的證素組合變化,既能體現中醫(yī)辨證的靈活性,又能體現病機復雜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周嫻等對紅外熱成像技術應用于中醫(yī)五臟寒熱證素辨證進行探究,通過證素提取、紅外寒熱識別、五臟分診等方面進行論述,表明該技術應用于證素辨證具有可行性。許艷巧研究胃痛中醫(yī)證素與特定穴位紅外熱值的相關性,并探討中醫(yī)五臟寒熱證素運用紅外熱像圖識別的可行性。有研究者將乳腺增生癥患者證素分布特點與紅外熱成像技術特征相結合,從中醫(yī)思維、診斷要點、療效評價等方面探究紅外熱成像技術運用于證素辨證的可行性,又從病位、病性、病證三方面探討了證素辨證與紅外熱成像技術的優(yōu)勢互補,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提高了中醫(yī)辨證的精準性。吳惠雯研究毒品成癮者的中醫(yī)證素與面部紅外熱像圖,分析毒品成癮者的病因病性證素、病位證素在面部紅外熱像圖中的熱勢熱態(tài)效應,并在此基礎上探討紅外熱成像效應與中醫(yī)臟腑的關系,提示紅外熱成像技術可作為吸毒人群臨床戒毒治療中的輔助診療的客觀依據。以上可知,紅外熱成像技術可用于中醫(yī)證素辨證,通過紅外熱像圖與證素辨證相結合,提高中醫(yī)臨床辨證的準確性。
紅外熱成像技術在中醫(yī)臨床辨證方面具有強大的應用潛能,在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等傳統(tǒng)辨證體系和創(chuàng)新的證素辨證體系方面取得研究進展,多項研究證實該技術在中醫(yī)辨證應用中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紅外熱成像技術在醫(yī)學領域的應用研究尚未達到一定的成熟程度,尤其在中醫(yī)學領域的研究尚在初級探索階段,目前的研究良莠不齊,仍存在一些問題:(1)雖然紅外熱成像采圖設備和圖像分析系統(tǒng)原理一致,但紅外熱像儀操作規(guī)范性、圖像分析方法、系統(tǒng)參數等尚無統(tǒng)一標準,且缺乏圖譜和數據庫;(2)紅外熱成像技術在中醫(yī)辨證中的研究多集中在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方面,經絡辨證、六經辨證、三焦辨證、證素辨證等方面的研究甚少,且基于紅外熱成像技術的中醫(yī)辨證研究都是以鑒別要點的某一物理參數進行測量比對,而缺乏多參量信息群研究;(3)目前的研究都以小樣本量進行測量,缺乏大樣本、多中心的系統(tǒng)化臨床研究。今后,應增加樣本量,統(tǒng)一各項標準,擴大其臨床應用范圍,拓寬研究的深度,創(chuàng)新和完善研究方案,提高研究結果的準確性,以期闡明醫(yī)用紅外熱成像技術在中醫(yī)辨證應用的作用機理,加強中醫(yī)藥可視化、可量化及客觀化,促進中醫(yī)藥現代化發(fā)展。
----本文摘自《內蒙古中醫(yī)藥》2024年12月第43卷第12期
【免責聲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醫(yī)學診斷和治療。個人的醫(yī)學問題,請向醫(yī)生咨詢與討論。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可提供智慧云平臺服務的醫(yī)用紅外熱像儀采用低噪聲非制冷紅外機芯、高性能紅外鏡頭,性能優(yōu)異的成像處理電路和先進的圖像處理算法,具備啟動快速、成像質量優(yōu)異、測溫精準等特點,檢測過程中無輻射、不接觸人體、安全、快捷,并以不同的顏色分布顯示。用于測量人體表面溫度的分布并提供紅外熱像圖。
溫馨提示:點擊下方圖片查看詳情。